中国气候科技产业企业扛起新质生产力出海的大旗《新质扬帆,面向2060的中国气候科技产业》

这里,将是跨国企业新蓝海?

“中国气候科技产业企业已经扛起新质生产力出海的大旗,中国将由此走出新一代跨国企业的代表。”安永大中华区业务主管合伙人毕舜杰在近日介绍《新质扬帆,面向2060的中国气候科技产业》(2024版)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时表示。

这份白皮书由安永研究院、上海长三角商业创新研究院和长三角国际绿色发展联盟共同编制,详细阐述了中国气候科技产业发展概况。

白皮书认为,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清洁能源和低碳经济,气候科技产业进入大规模、高质量跃升发展阶段,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取得世界领先地位和显著竞争优势。

从产业规模来看,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我国光伏市场也一路高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中国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达609921MW,远超排名第二的美国的407716MW。中国在风能、水能、生物能等领域也成绩斐然,发电装机量均居全球第一。

从科技创新来看,气候科技产业的兴起将带动一系列产业链的发展和融合,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国民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近年来,我国气候科技产业已经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2023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上升至2.64%,跨过了创新型国家2.5%的基线,研发经费投入在全球仅次于美国,较上一年增长幅度约为8.1%,增幅位居世界第一。特别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将为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创造新的历史机遇,不仅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还能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全面推动新能源产业向高质量和可持续方向发展的决定力量,它将赋能中国气候科技产业转型升级。与此同时,科创出海是气候科技产业的另一历史性机遇。”毕舜杰说,中国企业应抓住机遇,加快海外布局,提升中国气候科技产业企业的全球影响力与市场份额。

“面对日趋激烈的全球产业竞争,中国企业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创新能力,在研发端积极投入资金和科研力量,通过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的不断研发落地,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同时通过海外并购、产业链供应链整合等方式,多元化布局业务板块,确保企业稳健发展。未来,中国企业将越来越多地承担起引领者、开拓者角色,在全球绿色发展议题中积极发声。”上海长三角商业创新研究院秘书长兼常务副院长蒋斌说。

白皮书显示,中国正凭借强大的“中国制造”在全球气候科技产业中实现局部领跑,并深刻地将“中国制造”嵌入全球气候科技产业的产业链供应链中。中国已拥有结构最健全的供应链集群、数量最庞大的产业工人、服务最完善的销售及物流体系,在全球气候科技产业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中国企业出海已进入新阶段,以中国技术和中国品牌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企业正在加速海外布局,探索新增长点,“走出去”成为许多中国企业新的增长战略。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年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出口“新三样”合计出口金额约人民币1.1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增长29.9%。

白皮书还指出,中国将始终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这有助于中国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吸引全球优质的要素资源进入更加先进的生产、研发体系,推动中国构筑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链的优化和创新链的提升。然后再通过全球化,中国气候科技产业可以发挥更大作用:一是助力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更是为全球气候行动做出表率;二是助力构建绿色低碳的全球经济体系,推动全球经济向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三是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贡献。

白皮书认为,中国气候科技产业企业中国域外的产业链正在加速形成。中国企业出海要坚守“中国制造”的强大后盾,并充分利用好中国企业家精神、中国工程师红利。能够在世界舞台“出圈”的企业,离不开三点要素,即行业具备全球竞争力、企业具备核心优势和拥有国际化人才队伍。出海的通道是给拥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技术和中国品牌企业开启的,在这一波出海浪潮中,企业会到离资源最近的地方建立产业链的前半段,离市场最近的地方建产业链的后半段,推动中国企业实现安全、高效、绿色发展。

“近年来,中国企业从产品出海走向供应链出海,形成了技术出海、品牌出海以及与之配套的中国服贸出海的新局面。”毕舜杰说,可以预期,未来能在中国立足的企业,必然也是实现出海和全球化的企业。


来源:中国贸易报记者 张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