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参展CES遭遇签证困局:全球合作还是“小院高墙”?

距离第57届国际消费电子产品展览会(CES)还有一个月,这场全球顶级的科技盛会却因大量中国企业参展人员签证被拒,蒙上了一层阴影。本应是创新技术和商业合作的舞台,却因美国签证政策变得不确定。CES邀请函不再是“通行证”,而是被视为“黑名单”,中国企业的参展之路障碍重重。

中国企业参展热情遇阻

自1967年创办以来,CES已成为全球消费电子领域的风向标,中国企业更是
参展主力。然而,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中国企业参展数量呈现断崖式下滑:从2018年的1551家降至2021年的210家。尽管2024年参展企业数量回升至1114家,但签证问题让参展计划再度遭遇挑战。
部分企业员工透露,即便持有CES邀请函,依然无法通过签证申请。一些团队甚至出现过半人员被拒的情况。某红书平台上,更有博主分享企业花费十数万元搭建展位却因签证被拒而束手无策的经历。迫于无奈,部分企业转而由海外分公司名义参展,甚至直接申请旅游签证以规避风险。

CES主办方的挣扎与呼吁

面对大规模拒签,CES主办方消费者技术协会(CTA)表示:“我们鼓励美国政府加快签证审批流程,支持因正当商业原因赴美的与会者。”然而,这一表态并未能扭转局面。
与此同时,中国驻美大使馆及媒体也对事件表达关注。《环球时报》社评直言:“开放应是CES的价值核心,封闭只会让其被取代。”展会主办方的回应与征集被拒签人员信息的举措,似乎也在尝试缓解局面。

签证困局背后的深层次问题

“CES拒签事件”并非孤立现象,而是近年来美国政策收紧的一环。从芯片出口管制到限制中国留学生,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频繁出台限制措施,意图减少与中国的技术交流。此次拒签潮再次凸显其政治动机,而非技术原因。
对于中企而言,CES不仅是展示技术实力的舞台,更是拓展国际合作的重要渠道。而美国政府的行为,无疑在削弱全球产业链的稳定性和协同性。

寻求开放与合作的新路径

在全球化的今天,科技展会的本质是促进多边交流与合作。美国试图通过签证限制抑制中国企业的参与,既无助于维护其科技领先地位,也无法阻挡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未来,中国企业或许需要更积极地布局多元化市场,通过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找到更加包容的平台,展示自身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同时,也应加大在本土举办国际性展会的力度,为全球企业提供开放的交流环境。
美国政府对中企的低烈度“卡脖子”手段,既凸显了其焦虑,也暴露了其策略的局限性。全球化的浪潮不可阻挡,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仍然是大势所趋。对于CES而言,开放与包容才是其继续引领行业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