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1000倍!中马经贸合作中哪些行业会火爆

12月的吉隆坡,气温在30度左右,不燥热,体感舒适。偶尔的阵雨,雨后会增加一分温凉。

走在马来西亚街头,可以很容易遇见说着流利华语的华人,交流起来非常亲切,没有障碍。在马来西亚,有专业的华语学校,这些说华语的华人,很多是在这样的学校里面进行过专业的语言学习。

1971年,由中国13名成员组成的首个访马贸易代表团来到马来西亚,开启了五十多年来两国贸易交流的先河。根据马来西亚新闻资料记载,当时中国的访马代表团领队张光斗曾在距离吉隆坡60英里的Gedangsa胶园里高兴地尝试割着橡胶树。如今,中马两国贸易交往从当初的橡胶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贸易额也从1974年建交时不足2亿美元迅速增长到2024年预计超过2000亿美元,50年来增长了1000倍。中马两国的经贸往来,在建交以来五十年的交往中,在双边贸易额从不足2亿美元到将超过2000亿美元规模的扩大中,有太多的互换、交流与融合。

中国游客,涌入马来西亚

要说中国游客出国最爱去哪玩,马来西亚绝对是2024年的热门之选。

原因有两条:中国和马来西亚互免签证,直飞航班多,出行方便;马来西亚旅游成本不高,美食、购物、文化都是吸睛点。

根据马来西亚旅游局的统计,2024年1月-9月,有250多万中国游客到马来西亚旅游,这不仅超过了2023年的全年,也超过2019年同期的水平。马方预计,全年会有500万中国游客前去旅行。

从中国飞到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当然是方便的,连槟城、哥打京那巴鲁等城市也相继开通了直航中国的航班。从上海、北京、重庆、广州、香港等地出发,5小时左右直达,中马之间的航线越织越密。

最新加入直航阵营的是香港快运,在11月21日开通了香港—槟城航线,每日一个航班,让大湾区的旅客可以快速到达马来西亚北部的旅游胜地。

不少航班甚至专门设计为凌晨出发的“红眼航班”,方便年轻人出行。香港快运行政总裁毛洁琼向《财经》记者透露,不少大湾区年轻人会在周五下班后出发,在槟城过两天周末,周日晚上返程,周一直接上班,是标准的“特种兵旅行”。

由于互免签证,马来西亚人也爱到中国旅游,以及探亲访友。有统计显示,马来西亚位列2024年上半年中国入境游第四大客源国。

用惯了支付宝和微信的中国旅客如果还没有下载畅游境外的Grab,在不用下载任何软件或人工操作的情况下,用当地人都知道的Alipay(支付宝)上“你扫我”或“我扫你”,就可以轻松支付了,阿里也很早就在东南亚进行了数字化建设提供支付服务。支付系统自动进行两种货币的汇兑,很是方便。

中国和马来西亚旅游,正在“双向奔赴”。

中国加工制造企业布局马来西亚

近年来,中国加工制造企业加速全球化进程,马来西亚成为其重要的战略布局点。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开放的投资环境以及东盟市场的桥头堡优势,马来西亚吸引了众多中国企业入驻。2024年1—6月,中马双边贸易额1002.3亿美元,同比增长10.6%,马来西亚继续保持中国在东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地位。

马来西亚位于东南亚的中心位置,连接着中国、印度和其他东盟国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国家,也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天然和重要合作伙伴。利用这一地理优势,中国企业可以构建区域性供应链网络,将马来西亚作为生产和物流枢纽,辐射整个东盟市场,甚至拓展至中东、欧洲和澳大利亚。

在马来西亚设立生产中心,是企业加强与周边国家贸易联系、优化跨国物流和关税成本的重要手段,这也是永亨佳邦赖以生存并据此获得广泛认可的核心原因。从进入马来西亚市场开始计算,永亨佳邦在大马已经深耕十年之久,对投资环境和政策变化有着充分了解,在税务处理、风险控制、数字系统赋能等方面显现出独到优势。

区域供应链的协同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成本优势,还能够提高产品的市场响应速度。

中马双边贸易发展趋势

具体到加工制造业,其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创新与生产效率。马来西亚政府鼓励外资企业引入高端制造技术,并与当地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同推动产业升级。

中马两国在资源构成、产业结构和贸易商品等方面各具特色,互补‍性很强,为两国间贸易奠定了基础。预计未来中马两国贸易或将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第一,中马贸易互补性依然明显。

第二,中马贸易结构持续优化。目前,中国自马进口主要商品有集成电路、计算机及其零部件、矿物燃料、棕油和塑料制品等;中国向马出口主要商品有计算机及其零部件、集成电路、服装和纺织品、粗钢、铜及制品等。

第三,中马产业内贸易不断加强。目前,机电产品成为中马双方贸易的主要产品,其中电子产品增长速度尤为明显,同时两国贸易中中间产品数额大增。预计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马产业内贸易将持续加强。

第四,新兴产业或将成为中马贸易新热点。未来中马贸易或从以往注重基建合作向强调科创合作转变,新兴产业或将成为中马贸易新热点。

来源:第一财经、新浪财经杂志、BT财经数据通、中国东盟商界